WFU

2019年7月21日

【咖啡金杯準則】就是一份咖啡口感的民調結果而已,自己覺得好喝更重要

作者:生科人梁智强




當咖啡的萃取率在 18%—22% 之間,同時濃度在 1.15%— 1.55% 之間,就是一杯符合『金杯準則 / Gold cup standard』的咖啡。但這樣的咖啡一定好喝嗎?難道這個準則跟 E=MC^2 一樣,是一個定理,不會改變嗎?

其實,金杯準則只是一份咖啡學者們,透過舉辦一連串的咖啡試喝活動與問卷調查後,得到『大部分民眾認為好喝的咖啡口感』的調查結果而已阿。


不過就像日本咖哩偏甜、印度咖哩偏香、南洋咖哩有椰奶味,由於每個國家的氣候、飲食習慣不同,所以美國人、英國人、北歐人、台灣人們喜歡的咖啡口感不同,也是很合理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聽到美國版 (SCAA)、挪威版 (NCA)、英國版 (SCAE)版的金杯準則的原因喔。

做為一個愛喝咖啡、愛沖咖啡的人,只要自己覺得好喝,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個人版本的金杯準則,其實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阿!


一杯咖啡的口感,跟萃取率和濃度有關


為什麼咖啡專家要做這麼一份咖啡口感的民調勒?先泡杯咖啡,坐下來聽一段故事吧。

聽說是因為,二戰時大家缺武器、缺藥物、缺衣服、缺食物,長年打仗讓每一個老百姓的日子都過得非常辛苦。

然而就像廣告說的,『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雖然在打仗,但咖啡還是要喝。既然戰爭導致咖啡豆的供應缺很大,為了省錢,大家就習慣把咖啡豆加很多水去沖煮,想辦法把所有精華煮出來。久而久之美國人就習慣喝這種又淡又苦的咖啡了。

話說二戰結束後,全美咖啡消費量劇增,美國國家咖啡協會 (National Coffee Association ) 於1952 年聘請麻省理工學院的 Lockhart 博士設立咖啡泡煮學會 ( Coffee Brewing Institute) ,負責濾泡式咖啡的科學研究、推廣與出版工作。

科學家做事情就是龜毛認真。Lockhart 博士經過研究後發現,烘熟的咖啡豆,即使煮了七七 49 個小時,只有 30% 的物質可以溶在水中,剩下 70% 都是不溶於水的咖啡渣 (纖維質) 而已。






博士還發現,如果咖啡豆夠新鮮,只要觀察咖啡的萃取率 (多少咖啡精華被溶解出來,上限是30%) 和濃度 (咖啡精華被溶在多少水裡面),就能知道這一杯咖啡好喝或不好喝。


初版的金杯準則,說白了就是一份美國人偏愛的咖啡口感的民調結果阿


接下來,就是把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發表阿,由於適逢美蘇冷戰,美國政府希望可以透過向中南美洲國家買更多的咖啡豆的方式,拉攏更多政治夥伴。既然 Lockhart 博士的任務是協助中南美咖啡產國對美國行銷咖啡,他當然必須先調查,到底美國人喜歡喝的咖啡口感 (萃取率與濃度)的喜好在哪裡,才知道怎麼幫助行銷。

所以他買了幾台電動滴濾式咖啡機,和好多包同產地 (應該是中南美產區的吧) 的中培咖啡豆,然後到處請美國民眾試喝。而且他還會偷改機器設定,泡出不同萃取率和濃度的咖啡,請民眾喝完後評分哪一杯最好喝,哪一杯最難喝。

最後,Lockhart 博士就把問卷成果寫成論文發表了成功歸納出美國人偏愛的咖啡口感,和對應的咖啡萃取率與咖啡濃度了。第一版金杯準則,就這樣誕生了。


萃取率和濃度對咖啡口感的影響,自己在家就能做實驗


一個濾壓壺,一包淺/淺中焙的新鮮咖啡豆,一台磨豆機,我們就可以在家做小實驗,研究萃取率/濃度對咖啡的影響。



改變咖啡粉的粗細,我們可以玩萃取率 




改變咖啡粉的添加量,我們可以玩濃度


然後,你可能也會得到類似的發現,

  • 萃取率偏低時,咖啡的香氣和酸度會比較明顯
  • 萃取率偏高時,咖啡的會偏苦澀
  • 濃度偏低時,咖啡喝起來味道會不斷變化,或者像調味水
  • 濃度偏高時,就如同喝expresso,咖啡一入口,味道像炸彈一樣立刻在口內迸開,直衝腦袋


不需要用機器測量,只要用我們的舌頭,我們也可以泡出屬於自己的金杯準則,超好喝的咖啡啦




想增加香氣?試試看延長悶蒸的時間吧!

想增加酸度?試試看水沖快一點、水溫降一點、或者研磨度調粗一點,都可以降低萃取率,強化咖啡的酸度喔!

想增強甜感?那就試試看水沖慢一點、水溫高一點、或者研磨度調細一點,就可以提高萃取率,強化咖啡的甜感喔!


祝福大家,天天沖金杯、天天出神杯啦!



您可能會感興趣


  1. 《咖啡杯測的科學》讀後感:每個手沖玩家都該玩居家杯測
  2. 咖啡豆到底需不需要養豆?或是新鮮最好喝?
  3. 最防呆的愛樂壓沖煮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