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2月22日

【特管辦法細胞文】CIK細胞療法是什麼?中國網民都說它沒有效,是真的嗎?

作者:生科人梁智强






至目前為止,衛福部核定的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已有 11 件,其中 4 件都是 CIK 癌症療法。但聽說 CIK 是歐美已放棄發展的技術,連中國都說 CIK 是無效的。到底是真是假? 


CIK細胞是人工誘發的一群殺手細胞


從人的周邊血或臍帶血中收集的單核球細胞,如果添加 IL-1、IL-2、IFN-r 等細胞激素和抗 CD3 單株抗體,進行培養後,能誘導並大量增生出能毒殺新鮮、非培養的腫瘤細胞的殺手細胞,因此稱它為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CIK cells)。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CIK 細胞是由不同的免疫細胞組成。數量最多的是 NKT 細胞,占了 40-80%;其他 20-60% 為T細胞,有時也有 <10% 的 NK 細胞。


MHC、NK 細胞與毒殺型 T 細胞


CIK 細胞有什麼特別呢?這我們就不得不先介紹 MHC 分子,和解釋 NK 細胞、T 細胞是如何清除腫瘤細胞。

MHC 的中文名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而人類的 MHC 又被稱為 HLA。對,骨髓移植時要先配對的基因就是 HLA。MHC 在免疫系統還有移植排斥反應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MHC 的功能,就是把細胞內部的東西不斷地掏出來放在細胞表面,提供免疫系統進行身分盤查。它可分為兩大類

  • 第一類 MHC:大部分的哺乳細胞都有。它會掏出細胞內的東西向免疫系統證明:嘿!我是正常細胞,我是自己人,不要打我。

如果細胞已經突變或受到病毒感染,第一類 MHC 掏出來的,可能就是腫瘤抗原或病毒抗原。這時免疫系統就會發現:喔!你是不正常細胞,我們要消滅你!

  • 第二類 MHC:只出現在吞噬性細胞,例如樹突細胞、巨噬細胞。它會掏出被它吞噬的外來物,並告訴免疫系統:嘿!我找到奇怪的東西了,它長的像這樣;你們快去身體其他地方找找看,把它們清除吧。

接下來我們解釋毒殺型 T 細胞 (CTL) 的抗癌原理。




當 DC 細胞吞下腫瘤細胞後,先把腫瘤細胞支解八塊,利用第二類 MHC 分子將腫瘤抗原秀給免疫系統看,招喚能辨識這些抗原的殺手細胞 (這就是樹突細胞疫苗治療癌症的原理)。

如果 DC 細胞提供了 10 種不同的腫瘤抗原,那就會激活 10 種不同的毒殺型 T 細胞軍隊;每一支毒殺型 T 細胞軍隊只會專一地辨識一種抗原,並清除帶有該抗原的細胞 (腫瘤細胞會用第一類 MHC 分子把腫瘤抗原露出來)。

但腫瘤細胞也很聰明,它會減少第一類 MHC 分子的表現量,讓毒殺型 T 細胞認不出來。如此一來,就能躲過 CTL 軍隊的偵查與追擊。

這時候 NK 細胞就能幫得上忙。

一般狀態下,NK 細胞會盤查每個細胞的第一類 MHC 分子,如果它發現該細胞不是自己人,就會開始進行攻擊。




但特別的是,如果 NK 細胞發現對方身上沒有第一類 MHC 分子(例如外來細菌),或第一類 MHC 分子數量太少(例如腫瘤細胞),它也會啟動毒殺行動。

如果腫瘤細胞露出抗原,會被專一性的毒殺型T細胞毒殺;如果腫瘤細胞隱藏抗原,就會被 NK 細胞清除。


CIK 主要成分是 NKT,又像 NK 又像 CTL


偏偏就有些腫瘤細胞,能躲過毒殺型 T 細胞和 NK 細胞夾殺,可能造成腫瘤殘留或復發。

而研究人員發現 CIK 細胞能殺死這些對 NK 細胞與 T 細胞不敏感的腫瘤細胞,讓大家對 CIK細胞於癌症治療的潛能,產生興趣。



老實說,CIK 細胞識別腫瘤的確切機制和其靶向殺傷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但 CIK 含有大量 NKT 細胞,有毒殺型 T 細胞的毒殺能力,卻又像 NK 細胞一樣不需要接收活化訊號就能啟動攻擊。或許這就是 CIK 細胞那麼特別的原因吧!


CIK 細胞人體臨床試驗,只剩中國有興趣


CIK 細胞培養技術的發展已經有 20 年歷史了,也曾經受到癌症臨床研究的喜愛,因為

  1. 技術門檻低
  2. 容易大量培養。
  3. 安全性高。能高細胞數量、重複多次的回輸
  4. 廣譜癌症毒殺能力。對許多類型的腫瘤都有反應

許多臨床一期的研究都指出,回輸 CIK 細胞很安全,幾乎不產生副作用。

CIK 細胞國際註冊中心 (IRCC) 在 2011 年時發表一篇報導,在 10 件自體 CIK 人體臨床試驗中,有的病患一次回輸 200 億顆細胞,有的人回輸 40 多次 CIK,都沒有嚴重的副作用。

在 384 例報告有臨床反應的患者中,24 例顯示完全反應,27 例顯示部分反應,40 例顯示輕微反應,總緩解率為 91/384 (24%)。但只有 3 名患者的腫瘤變小。

而 2015 年另一批研究人員分析了 45 件登錄於 IRCC 的臨床試驗,統計發現 CIK 細胞療法的平均應答率為 39%、總生存期增加、生活質量得到改善。

報告也提到,CIK 的副作用很小,經常出現輕度發燒發冷頭痛疲勞




但是,現在似乎全世界只剩下中國在進行 CIK 人體臨床試驗研究。為什麼呢? 

因為 CIK 很安全,但似乎無法有效消滅腫瘤;然而搭配其他癌症療法,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看起來 CIK 比較像保養或加強療法啊!

這是因為 CIK 細胞在培養皿中雖然可以殺死腫瘤細胞,但回輸到人體時,它的活性會被調節型 T 細胞或腫瘤細胞抑制,因此弱化了清除癌細胞的能力。

此外,實驗室培養技術和癌患個體細胞健康的差異,CIK 細胞中的 NKT 細胞比例由 40~80%都有可能。我認為,這也會大大影響人體臨床試驗的準確性。有效成分差一倍,實驗要怎麼做啦!


即使是DC-CIK,也只剩中國有興趣


而中國魏則西事件裡的 DC-CIK 療法,算是 CIK 療法 2.0。它的原理是,透過與 DC 共同培養,希望增加 CIK 辨識腫瘤細胞的能力 (活化 CIK 中那 20-60% 的 T 細胞群?) 




然而 DC-CIK 的臨床好處也不夠明顯,故現在也僅剩中國有興趣專研了。


結論


做為癌症的輔助療法,CIK 是很安全的。

這幾年最夯的 CAR-T 療法,雖然效果驚人,但會產生嚴重的細胞激素風暴 (CRS) 與神經毒性;而 CIK 療法雖然抗癌效果較不明顯,但即使高細胞數、頻繁回輸,也不產生重大副作用,十分安全。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

安全有效果,十分符合台灣特管辦法對細胞治療的期望,難怪首幾波開放的醫療計畫都是 CIK 細胞阿。


延伸閱讀:




但 CIK 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療法無發展潛力的技術嗎?或許我們不用太早下定論。

目前中國有許多團隊,在探討 CIK+化療、CIK+放療、CIK+PD-1 免疫藥物的聯合療法,探討 CIK 的潛力。

最知名的抗癌藥物紫杉醇,也曾因毒性太強,把正常細胞殺得精光,差點被研發人員放棄。

或許,是我們還不了解 CIK 的最佳使用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