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2月24日

我的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心得(上):抽骨髓?早就不流行囉!

作者:生科人梁智强


前陣子快閃花蓮 2 天,到慈濟醫院做周邊血幹細胞收集。不過我不是要做自體 CD34+ selection 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而是準備無償捐給有需要的病人啦!

抽血建檔十幾年了,捐贈機會才忽然來臨


早就想不起是在高中、大學、還是當兵體檢時參加慈濟骨隨捐贈驗血活動,登記捐贈意願、抽血建檔。不過 10 幾 20 年來毫無消息,久到我以為這個世界不需要我了(大誤)。

2017 年某天,我忽然接到電話,告知我被配對成功,並詢問我是否真有意願捐贈造血幹細胞。

不過當時那位病人的健康狀態好像一直無法達標,經歷了一年多後還是取消了 (不然會一直被要求不能捐血,以免臨時通知要上陣)。

對,2021 年這次是我第二次被配對成功。但從配對成功到病人可以接受移植手術,安排我參加體檢,大概也拖了半年以上。

“看來即使病人想接受移植,也不能太虛弱阿!”


造血幹細胞移植術是已有數十年歷史的細胞療法


造血幹細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如果不健康,會導致許多血液類疾病,如血癌、再生不良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重度免疫不全…等。

如果接受化療或藥物後還是治療無效,「造血幹細胞移植」大概是他們康復的最後一線機會。

寫到這裡,相信大家腦海內第一個浮現的就是「骨髓移植」吧!沒錯,骨髓移植其實取的就是骨髓裡的造血幹細胞。

對了!用自己的造血幹細胞治療慢性缺血性腦中風和嚴重下肢缺血症,屬於特管辦法管理的新興細胞治療技術,不是本篇要討論的喔!


配對成功只是條件之一,想捐贈得先過體檢


抽血建檔可能是 20 多歲的事,但需要捐贈時你可能是四五十歲了。這時候即使配對成功,但如果健康狀態不佳,醫師不允許的話也是沒資格捐贈造血幹細胞。


像我第一次體檢時什麼都過關,唯獨血壓偏高。於是捐贈中心又安排第二次體檢,會診新陳代謝科後才放行。

而我也擔心被醫師退貨,打從知道第二次配對成功後我開始透過跳繩、打籃球和調整飲食來減重 (結果最後一週胖2公斤),咖啡減量到一天沖 10 克,甚至捐贈前一週停喝酒和咖啡 (咖啡庫存爆倉啦),就是希望不要因為血壓太高被退貨,能順順利利幫助病人。


抽骨髓?早就不流行囉!





造血幹細胞 (HSC) 大部分存在於臍帶血和骨髓,少部分出現於周邊血液中。10幾年前的話,的確都是從腸骨骨髓 (骨盆左右上端處) 收集造血幹細胞,也就是老一輩認知的「骨髓幹細胞捐贈」、「骨髓移植」、「抽骨髓」。

而很多不明細節的人聽到「骨髓」二字就自行腦補,產生「抽龍骨水」、「抽脊椎」、「可能癱瘓」…等各種誤解,使得造血幹細胞移植在推廣與執行上產生許多障礙。

BUT,大家可以更新資訊了!現在造血幹細胞捐贈,95% 的捐贈者都選「周邊血幹細胞捐贈(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donation,PBSC donation)」,很少人選骨髓幹細胞捐贈了啦!



 

小結


造血幹細胞配對,親人間的成功率最高,其次是相近族群之間。因此台灣病人若想找合適的捐贈者,在台灣的資料庫做配對,肯定比在歐美人的資料庫中機會還高。

因此還是鼓勵大家多參加抽驗檢驗,建檔登記您的幹細胞資料。這是真正的愛台灣行為。

而我也多嘴建議慈濟,如果想降低推廣與執行障礙,你們團體內部就不該再滿口骨捐、捐髓這樣叫。

既然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英文名字中明明沒有 bone marrow,又何苦中文名稱要多了「骨髓」兩個字呢?

改成「造血捐」、「幹細胞捐」、「幹捐」、「周邊捐」…之類的新叫法,會不會比較容易讓民眾放下成見?減少誤會?


捐贈流程的後半部,我放在下一篇文章介紹!




你可能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