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9月18日

為什麼我那麼愛騎公路車跟在家手沖咖啡?用八角框架作分析

作者:生科人梁智强





最近迷上由國際遊戲化權威周郁凱大師創造,Google、Tesla、LinkedIn 等全球頂尖企業都在使用的八角框架(Octalysis),聽說它可以分析人類各種行為的動機。雖然它因為在商業應用上很成功而出名,但我忍不住好奇,所以請 Google Gemini利用八角框架,幫我分析我的各種小興趣。

以下就是 Gemini 的分析:


一日雙塔的八角框架分析


一日雙塔 (520km) 的核心是極限耐力的挑戰,它的驅動力偏向內在的、與自我對話的過程。





#1 史詩意義與使命感 (Epic Meaning & Calling)


這是最強的驅動力。「一日雙塔」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詞彙,是一個單車界的「成年禮」或「朝聖之旅」。完成它,感覺就像在自己的生命中完成了一項偉大的史詩任務,讓你成為這個菁英社群的一份子。


#2 發展與成就 (Development & Accomplishment)


目標極度明確——在 24 小時內騎完 520 公里。整個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累積里程碑(騎完100k、200k...)。最終抵達終點時,那種克服萬難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


#8 損失與規避 (Loss & Avoidance)


這是一個強大的黑帽驅動力。當你騎到 300 公里,身心俱疲想放棄時,想到你已經投入的訓練時間、金錢,以及「如果現在放棄,前面騎的都白費了」的念頭,會驅使你繼續前進。害怕「DNF (Did Not Finish)」的標籤,是一個非常強的動力。


#5 社交影響力與同理心 (Social Influence & Relatedness)


無論是與夥伴一同挑戰,還是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你的旅程,朋友的加油打氣都至關重要。完成後在 Strava app 或臉書上分享你的紀錄,接受大家的讚美和祝賀,更是這個成就感的延伸。


西進武嶺的八角框架分析


西進武嶺的核心是爬坡的極致考驗,它的驅動力除了內在之外,還帶有更強的外部比較與競爭色彩。





#2 發展與成就 (Development & Accomplishment)


這是最核心的驅動力。武嶺的挑戰是可量化的——你的完賽時間。你會專注於打破個人最佳紀錄(PR),看到自己的功率輸出進步。它有非常明確的進步階梯,每一次挑戰,你都能清楚看到自己的發展。

#5 社交影響力與同理心 (Social Influence & Relatedness)


武嶺的社交屬性極強。Strava 上的「NeverStop Wulin」路段排行榜,讓全台灣的車友都在同一個舞台上競爭。你會想知道自己的排名、朋友騎了多久,這種「競爭」和「比較」是驅使人們不斷回來挑戰的巨大動力。

#1 史詩意義與使命感 (Epic Meaning & Calling)


與雙塔類似,攻克「台灣公路最高點」本身就是一項具有神聖意義的挑戰。它被視為台灣騎士的最高殿堂,完成它,你就獲得了某種程度的認證。

#3 賦予創造力與回饋 (Empowerment of Creativity & Feedback)


這點在武嶺特別明顯。如何配速、何時補給、如何調整齒比來應對陡坡... 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解謎」的策略遊戲。山路會給你最直接的回饋——配速太快就會提早耗盡體力,策略成功則能順利登頂。每一次騎乘都是一次創造與修正的過程。


泳渡日月潭的八角框架分析






#5 社交影響力與同理心 (Social Influence & Relatedness)


這是泳渡日月潭最強大、最核心的驅動力。它被稱為「萬人泳渡」,本身就是一場大型社交嘉年華。很多人是跟家人、朋友、公司同事組隊參加,樂趣來自於「和大家一起完成」的過程。在湖上與身邊的人互相加油打氣,共同創造回憶,這種夥伴關係和歸屬感是此活動最吸引人的地方。

#1 史詩意義與使命感 (Epic Meaning & Calling)


這是許多台灣人的「人生必做清單」之一。能用身體橫渡台灣最富盛名的湖泊,本身就帶有一種儀式感和獨特的意義。完成後,你會覺得自己解鎖了一項人生成就,留下一個可以說一輩子的故事。

#2 發展與成就 (Development & Accomplishment)


雖然它不是競賽,但對於絕大多數非專業的參與者來說,要游完3公里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事前需要練習,活動中需要克服體力極限和心理恐懼。成功上岸的那一刻,那種「我做到了!」的個人成就感依然非常強烈。

#4 所有權與佔有欲 (Ownership & Possession)


活動結束後,你會獲得完賽證明、紀念品等。這些不只是物品,更是你完成這項挑戰的「證據」。你會珍藏它們,並驕傲地向人展示。你「擁有」了「泳渡日月潭成功者」這個身份。


總結比較


一日雙塔像一個個人的史詩敘事,重點在於「我完成了」這個二元(完成/未完成)的結果,史詩意義(#1) 和成就感(#2) 是內核。

西進武嶺則更像一場可量化的競技,重點在於「我騎多快」,成就感(#2) 和社交競爭(#5) 的驅動力特別突出。

至於泳渡日月潭,重點是大規模的社交體驗與共同回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的氣氛是歡樂的嘉年華,而不是艱苦的個人挑戰。


在家手沖咖啡的八角框架分析


手沖咖啡的核心是享受過程、探索風味。





#3 賦予創造力與回饋 (Empowerment of Creativity & Feedback)


這是手沖的核心樂趣。你可以像科學家一樣,控制所有變因:咖啡豆的研磨粗細、水溫、粉水比例、沖煮的時間和手法… 每一個微小的調整,都會立即反應在最終的咖啡風味上(立即的回饋)。這個不斷實驗、調整、品嚐的循環,讓人極度著迷。

#2 發展與成就 (Development & Accomplishment)


當你從一開始只能沖出一杯普通的咖啡,到後來能穩定地沖出某支豆子的特定風味(例如:花香、水果酸甜感),這就是一個明確的「技能提升」。為朋友沖一杯他們稱讚的咖啡,更是一個巨大的成就感來源。

#4 所有權與佔有欲 (Ownership & Possession)


這是所有「器材控」的來源。你會開始收藏不同產地的咖啡豆、不同造型的濾杯、不同材質的濾紙、手感更好的手沖壺… 你建立的不只是一套工具,而是一個專屬於你的「咖啡系統」和「沖煮儀式」。


練習拉花的八角框架分析


拉花 (Latte art) 的核心是追求技巧、視覺美感。





#2 發展與成就 (Development & Accomplishment)


這是最強的驅動力。拉花的進步階梯非常明確:從一開始的模糊奶泡,到成功拉出一個愛心,再挑戰更複雜的鬱金香、葉子。每一次成功的圖案,都是一個清晰可見的「里程碑」,給你強烈的「我做到了!」的感覺。

#3 賦予創造力與回饋 (Empowerment of Creativity & Feedback)


拉花的回饋是即時且視覺化的。牛奶倒下去的那幾秒鐘,成功或失敗一目了然。這種立即的回饋,會驅使你立刻想「再來一次!」,去修正剛才的錯誤,這是一個非常上癮的學習循環。

#5 社交影響力與同理心 (Social Influence & Relatedness)


拉花因為有很強的視覺吸引力,所以社交屬性很強。你會想把自己成功的作品拍照上傳到 Instagram 或 Facebook,接受朋友們的讚美。這滿足了我們渴望被認同、分享美好事物的心理。


總結來說


這兩項活動之所以讓人感到快樂且沒有壓力,是因為它們的驅動力,幾乎都來自於正向的「白帽」區塊。它們的核心,是一個由 #3 (創造與回饋) 和 #2 (發展與成就) 構成的完美循環,讓你感覺自己充滿掌控感、不斷在進步,並且能立即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我的感想


感覺上,八角框架真的能告訴我,我為什麼那麼喜歡那一些小興趣。

看起來,優惠券常常放過期或懶得湊免運的我,稀缺性與迫切、損失與避免並不是我的主要動力來源。而發展與成就賦予創造力與回饋史詩意義與使命感,很容易驅動我產生行動,也容易使我快樂。

下一步,我就試試看怎樣把八角框架應用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與人生發展吧。